
新甘谷讯【记者郭金龙通讯员苏进军】走进甘谷县磐安镇三十铺村,一条条硬化平整的产业路纵横交错,韭菜大棚与花椒园里农户忙碌的身影与欢声笑语交织,文化广场上老人孩童其乐融融……这个地处磐安镇“东大门”、与四乡镇接壤的交通枢纽村,用四十余年的探索,蹚出了一条“产业无缝衔接、文明与收入共进”的乡村振兴之路。
近几年,在村党支部的有力引领下,三十铺村盘活村集体经济,活用集体经济收入,大力改善民生村居环境,破解群众之所急,为村里修路补桥建水渠,兴村民之所需,建广场办活动,把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作用发挥在田间地头,发挥在左邻右舍,取得了移风易俗显著效果,得到了广大村民的一致认可。

三十铺村人口近四千,曾是传统农业大村,历经露天蔬菜、大棚设施蔬菜、苹果种植、中药材种植等多轮产业调整,最终形成“川地设施韭菜+浅山花椒+劳务输出”的全产业链模式,实现“四季有收入”的稳定发展格局。近年来,村党支部以盘活集体经济为抓手,三年内投入集体收入新建改造多条产业路,彻底解决了昔日“雨天泥泞、运输难行”的困境。“以前拉韭菜怕翻车,现在三轮车能直接开进大棚!”村民李田录的感慨道出了产业路带来的实效。道路升级带动了机械化普及,解放的劳动力进一步拓展了增收空间,目前全村95%以上农户住上了砖混平房,小康生活成色十足。

经济富足了,精神需求随之凸显。过去“重经济轻文化”的三十铺村,如今建起两座文化娱乐广场,成为村民茶余饭后健身、唠嗑的“精神驿站”。“平时广场舞跳起来,邻里亲了,麻烦事也就少了很多。还有放映队会定期来村里放露天电影,锻炼身体的同时,看看电影,既休闲娱乐又提升村民的艺术欣赏水平,视野宽了,矛盾也就没了!”党支部副书记苏进军介绍,村委通过微信群评议不文明行为、组织志愿活动等“软引导”,结合基础设施“硬投入”,推动村容村貌与乡风文明双提升。村民从“各扫门前雪”到主动参与公共事务,凝聚力显著增强。“只要听说村里有什么工程修建或文娱活动时,广大村民都会踊跃捐款捐物、出劳出力,自愿为建设美好家园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些捐赠款物的使用情况都会在村集体的微信群里发布,公开透明的运作模式,更进一步增强了群众参与家乡建设的积极性。”年轻的回乡创业者王鹏东兴奋地对记者说。

三十铺村的蝶变,离不开党建引领的“红色引擎”。村党支部通过“四议两公开”制度让村民全程监督集体经济发展,并创新“党建+网格”模式,将矛盾化解在田间地头。如今的三十铺村,产业路延伸向远方,文化广场笑声回荡,一幅“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画卷正徐徐展开。站在新起点,村党支部副书记苏进军信心满怀:“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村集体治理会更加和谐,产业会更加完善,村子越建越漂亮,村民的钱包会更鼓,精神世界会更富,共同富裕的步伐会走得更稳!”
(来源:甘谷县融媒体中心 转载: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