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以来,清水县坚持把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作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举措,在实施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过程中,精准识别搬迁对象,聚焦搬迁群众需求,因村因户施策,制定了灵活多样的安置方式和搬迁措施,竭心尽力满足搬迁群众的多元化需求,全力以赴让搬迁群众实现“安居梦。”
民生之事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2022年和2023年,清水县通过集中安置、分散自建、城镇回购房等方式,让380户受地质灾害困扰的家庭,通过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在新家里开启了新生活。

白驼镇姚黄村地处黄土梁峁沟壑地带,村内曾经出现过滑坡和道路局部塌陷等受灾情况,属地质灾害威胁区、且风险较高、基础设施完善难,群众搬离旧村的愿望十分迫切。为此,白驼镇认真贯彻落实全县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精神,科学规划,按照“四避开”“四靠近”“四达到”的选址要求,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生活好、能融入”这一目标,尽心竭力让群众“搬”出好日子,“搬”进幸福家园。同时,白驼镇坚持把避险搬迁工作、和美乡村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有机结合,因地制宜、梯次推进,计划分三批安置姚黄村的216户群众,2023年搬迁135户,2024年搬迁16户,2025年搬迁65户,真正使群众有别样的幸福感,由“要我搬”变为“我要搬”。
白驼镇姚黄村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是清水县在“十四五”期间,涉及搬迁人数最多的一次集中整村组搬迁。把搬迁安置点建在哪里,最能方便这216户群众的日常生活需求?把新房建成什么样,最能符合搬迁群众想象中关于家的样子?搬下来后,群众在哪里就业,怎么样增收致富?……这些都是生态搬迁需要面对的难题。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从一开始,当地政府就长远考虑、系统谋划,将集中安置点的安全性,搬迁群众的意愿,个人的出行,家庭成员的上学、就医等因素都纳入统筹考虑(量)范围。经过安全评估和综合考虑,最终将搬迁点选在位于白驼河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带产业集中区,紧靠省道S218线、临近镇政府,环境优美、区位优越、交通便利的下黄自然村。
同时,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在建设之初,组织本村群众深入县内外考察比选多种户型,结合镇村实际和当地民俗,最终确定了建筑面积108平方米,户型为1层4室1厅1厨1卫,前有生活区后有生产区的生态宜居房。
村民黄贵芳便是第一批享受到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政策红利、搬迁进集中安置点的姚黄村村民。记者来到黄贵芳的新家,院落干净整洁,房屋结构合理,室内宽敞明亮,沙发、茶几、电视等各种家具一应俱全。

谈起曾经想要搬离旧房、住进新家的梦想变成了现实时,黄贵芳十分高兴。他告诉记者,“我是2023年11月底搬进来的,现在这里的水、电、交通都非常好,还有休闲广场,环境也很干净,住在这里感觉很舒服。”
2024年的春节,对于罗文明来讲,意义非凡而又印象深刻,一家人在姚黄新村搬迁点的新家里感受到了四世同堂的欢乐。他告诉记者,“政府补贴了10万元,还有5万元的贴息贷款,真的是解决了家里的大困难。房子是政府统一给规划建设,结构非常好,我们很满意。”

罗文明口中提及的补贴是清水县为保障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顺利实施,有效解决群众搬迁后顾之忧,最大程度满足搬迁群众需求,结合生态搬迁工作实际,配套制定的“10+5+N”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优惠政策。
其中,“10”是生态搬迁群众每户无偿享受10万元财政补助资金。“5”是每户生态搬迁户可享受5万元财政贴息贷款,贷款期限5年。“N”是与就业扶持、产业扶持、基础设施配套等相关的7个方面的扶持优惠政策。
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是一项系统工作。村民搬离旧居,住进新房,这让他们的安全感得到了有效的保障,如何让他们的获得感更加充实,幸福感更加持久?

白驼镇依托安置点及周边自然资源禀赋,结合全县产业发展定位,提前做好后续扶持产业工作的规划布局,在搬迁安置“后半篇文章”上蓄势发力,在搬迁点周边建成荞麦、蔬菜、木耳、草莓、中药材和养殖基地6个,同时,探索“企业+农户+电商”模式,建成陇先缘艾草、梦美红养生枕、华尔姿服饰3个加工车间,不仅让当地的特色产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同时也拓宽了搬迁群众增收致富的途径,让他们在搬迁点附近就能够实现就业,用双手创造幸福的未来。
和黄贵芳、罗文明一样在2023年搬到姚黄新村集中安置点的共有135户623名姚黄村民。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批接着一批搬,直到让白驼镇216户搬迁群众全部都搬进新房!
盛夏七月,记者再次来到姚黄村集中安置点,第一批搬迁群众已经在新家里生活了大半年有余,第二期项目工程的房屋主体全部建设完成,不少群众正在加紧装修,第三期项目工程现场,施工人员正抢抓晴好天气、全力施工,在机械轰鸣声中忙着和水泥、砌筑院墙,加快建设房屋主体,现场一派繁忙的景象。
随着项目的有序推进,一栋栋既安全又舒适的生态宜居房将逐步建成,姚黄村剩余的81户搬迁群众也将通过生态避险搬迁项目陆续住上“暖心房”,实现“安居梦”,过上好生活。

同样地,在贾川乡,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程也在紧锣密鼓地建设当中。贾川乡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项目位于董湾村白坡自然村,项目占地50亩,分两期建设,共搬迁农户79户,第一批项目已经让51户群众实现了搬迁入住。
村民王灯座对搬迁的好处深有体会,她告诉记者,“我是去年10月份搬下来的,没想到我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搬到新房子里,生活条件有了改善,吃得好、喝得好,门前就是马路,住在这里我感觉很高兴。”
为了让搬迁群众实现宜居,贾川乡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整合各类资源,一体推进搬迁点水、电、路、网、河堤、便民桥、卫生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实施文化广场、生态停车场、健身器材等公共服务项目,改造提升村卫生室,扩建乡中学教学楼,配套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小学、快递代收点等公共服务,打造一刻钟快速便民服务生活圈,村上也同步实施了美化绿化亮化提升工程。

“2025年计划搬迁的28户已提前开工建设,预计年底建成入住。建成入住后,可实现贾川乡董湾村白坡组整组整山搬迁,将彻底消除地质灾害隐患。”贾川乡乡长董小龙说。
田连成是秦亭镇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户之一,不同于集中安置的搬迁人员,他是通过分散安置,就近自建房屋实现搬迁入住的。以前他的家在老庄里,经过摸排,其房屋位于地质灾害隐患区。2022年,在镇村干部的帮助下,田连成搬到了安全舒适、生活方便的新家。中午时分,阳光照进田连成家的院子里,十分暖和,非常舒适。他告诉记者,“2022年,我享受了生态避险搬迁项目,从老庄搬到了新房,新房子离长沟河景区很近,给我们创造了很多的工作条件,我在这里开了农家乐,每年的收入好几万元,生活比起之前大大改善了,现在感觉很高兴。”

秦亭镇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户分散在各个村,乡镇结合各村特色产业,帮助搬迁户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除了像田连成这样在家门口开农家乐的人外,全镇其他的生态及地质灾害搬迁户也通过养殖牛羊、种植木耳、金银花、采收食用菌等方式实现增收致富。
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围绕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清水县采取产业就业“双轮驱动”措施,安排衔接资金5800万元,在安置点布局食用菌、设施蔬菜、中药材等产业,带动了600多名搬迁群众在产业链上实现增收,做到了“家家有产业、户户有就业”。
马新军是王河镇水刘村的搬迁群众,由于家中子女在县城念书,为了更好地照顾家中孩子,方便孩子上学,王新军则选择在县城购置新居。来到马新军家中,屋内客厅宽敞明亮,妻子王陇霞正忙着打扫卫生、侍弄花草,喜笑颜开。

王陇霞说,“以前老家住在土崖下面,很不安全,尤其是刮风下雨的时候,晚上时常担心地睡不着觉,现在借助国家的好政策补助10万元,我们自己凑了一些钱搬到了城里,照顾孩子也方便了,我平时也在县城内帮别人看店挣钱,生活越来越好。”
自实施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程以来,清水县对全县312处地灾隐患点进行了全面排查,通过精准识别,确定了686户搬迁对象。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不是终点,而是幸福生活的起点,今明两年,清水县还将有306户搬迁群众通过多元化的安置方式陆续搬进宜居宜业的新家园,从此开启幸福生活。(清水融媒记者丁文艳)
(来源:清水县融媒体中心 转载: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