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来,清水县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创新模式、精准发力,一批特色产业项目蓬勃兴起,成为带动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的强力引擎。
来到永清镇温沟村,湿润的木耳大棚基地里,菌香扑鼻。一排排菌棒上,肥厚光润的木耳如花朵般绽放,村民们正手法娴熟地进行采摘。

温沟村木耳种植基地采用绿色有机标准生产,通过“统一菌棒、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模式运营,有效保障了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基地的木耳产品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销售,对接大型商超,收益良好。
“温沟村有木耳大棚9座,晾晒棚3座,今年挂了18万棒,每棒产量1两左右,总收入能达到50万元左右,带动周边群众务工30余人,可增加村集体收入5万元左右。”温沟村党支部书记李爱军说。

与此同时,在永清镇原泉村的豆制品加工厂内,豆香浓郁,机器嗡鸣。身着工装的工人们各司其职,泡豆、磨浆、煮浆、点卤、压制成型……传统工艺与现代标准化生产流程在这里完美结合。
“我们原香豆制品加工厂于2023年开始运营,投资300万元左右,主要生产各类豆制品,原料采用优质东北大豆,年产值300万元左右,解决当地就业20余人,销往天水、宝鸡、平凉等周边城市。下一步,我们将扩大销售范围,提高生产能力,让大家吃上优质安全放心的豆制品。”清水县原香豆制品加工厂张波说。

据介绍,该加工厂不仅有效解决了村民就业,每年还为原泉村集体经济带来稳定分红18万元。村上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明确将分红资金的10%用于村内特殊困难户帮扶,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个群体。
另一边,走进贾川乡董湾村的生猪养殖场建设现场,在已经初具雏形的养殖棚内,工人们正专注地砌砖、搭建圈舍结构、铺设管线,现场一派紧张有序的建设氛围。

“贾川乡董湾村养殖场占地35亩,总投资795万元,其中衔接资金295万元。新建养殖棚4栋5200平米,配套技术服务室、防疫室、供暖系统、蓄水池、自动料线等设施设备,预计7月底全部建成,8月上旬完成生猪上养。项目建成后,预计收益达到120万元,将带动20名群众在家门口务工就业,人均增收2万元以上,增加村集体收入14.75万元。”贾川乡副乡长胡小军告诉记者。
项目建成后,贾川乡将进一步推行“种养结合”模式,将粪便转化为有机肥,用于周边农田、果园施肥,实现粪污资源回田利用,促进农业生态良性循环,形成“养殖—粪肥—种植”的绿色循环链条。同时通过技术培训,辐射带动董湾村、韩沟村等更多现有养殖小区向标准化、现代化、生态化方向发展,吸纳更多群众在产业链上务工,切实增加群众收入。

清水县通过党建引领,大力推行“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等模式,引导各村立足资源禀赋,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推动村集体经济持续壮大。从温沟村的木耳大棚、原泉村的豆制品加工厂到董湾村生猪养殖场,一个个因地制宜、特色鲜明、数据翔实的村集体经济项目,正是清水县强村富民路径的生动缩影。这些项目不仅用实实在在的投入和收益鼓起了村集体的“钱袋子”,更为当地群众提供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在家门口稳定就业、持续增收的“幸福路”,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能。随着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和品牌效应的日益凸显,清水县村集体经济引领群众共同富裕的画卷,正愈发壮丽地展开。(清水融媒记者牛启坤马尧实习记者余萱)
(来源:清水县融媒体中心 转载: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