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州区融媒体中心11月7日讯(记者 杨文慧)以工代赈是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务工技能的一项惠民政策,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近年来,秦州区坚持把以工代赈作为带动群众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积极谋划实施一批以工代赈项目,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拓宽群众就业渠道、助力富民产业发展,让群众切切实实享受到国家以工代赈政策红利,激发乡村振兴“造血”活力。

在平南镇刘家沟村,以工代赈项目现场作业如火如荼地进行。身着“以工代赈”马甲、佩戴安全帽的近10名务工人员正在砌筑新修道路旁的边沟,一派紧张忙碌的施工景象。这些务工人员都是当地的低收入群众,同样也是以工代赈项目的参与者、建设者和监督者。
“我们刘家沟这个项目确实好,我们本村人搞的,要把这个路打好,我一个月我估计领1000多元到2000元,看上工多少算,上工多就发得多。路打好了,水沟也通了。”秦州区平南镇刘家沟村村民康玉峰说。
“今年在咱们平南镇刘家沟村实施以工代赈项目,项目总投资395万元,项目建设内容包括4公里产业路、4公里水渠及其他一些附属设施。项目的实施,不仅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而且带动当地劳动力进行务工,增加群众收入。”秦州区平南镇副镇长汪志扬说。

同样,位于汪川镇成河村的以工代赈项目已进入收尾阶段,现已完成桥梁、道路、水渠、护坡等建设,从一开始就参与务工的村民闫建栋对该项目称赞不已,对记者谈起了项目带给他的收益。
“我们从六月份开始干,已经干了5个月了,主要干的是道路硬化、水渠、护坡、桥梁,这些活干得都相当好,工资是4000多元不到5000元,再加班就能上5000元。我们在村上就方便一点,马上挣到两万块钱了。”秦州区汪川镇成河村村民闫建栋说。
“以工代赈的项目实施以来,我们成河村修路4公里、修水渠2.5公里、河堤1公里、桥梁一座,务工人数是100人。通过以工代赈的项目,我们成河村出行生活都很方便,同时,也增加了我们村低收入户的收入。”秦州区汪川镇成河村村主任苏爱军说。

今年以来,秦州区共实施以工代赈项目4个,分别是天水市重点工程配套以工代赈秦州区天水镇国家现代设施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齐寿镇2024年中央财政以工代赈项目、平南镇2024年中央财政以工代赈项目、汪川镇2024年以工代赈示范工程,总投资达2487万元,吸纳本地务工人员303人,发放劳务报酬767万元,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实现了“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探索出由“赈济”向“振兴”转换的有效路径。
“我们天水村、安家村以工代赈项目河堤是1公里,路面是4.2公里,还有巷道硬化、过水路面,务工人员140人,劳务报酬是266万元,10月份全面完工,给我们村交通带来了便利,人民群众也非常满意。”秦州区天水镇安家村党支部书记姚全义说。
“自2021年开始,我区抢抓政策机遇,大力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四年来我区共实施以工代赈项目9个,总投资4942万元,吸纳当地低收入群众722人务工,共发放劳务报酬1284万元,占中央投资的27%,通过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激发了当地农村劳动力的内生动力,改善了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满足了农民出行和生产生活条件。”秦州区发展和改革局以工代赈办公室主任唐伟江说。

(新闻来源:秦州区融媒体中心 转载:马文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