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七点,龙口村的千亩马铃薯基地浸在晨光里,叶尖的露水折射出细碎的光。杨治国蹲在田垄间拔草,指尖蹭过带着潮气的泥土,轻声念叨:“这定西原原种金贵着呢,1000亩育种田,既要供陇西、定西的乡亲用种,更要让咱村人在家门口挣上‘稳稳的钱’。”从外出务工青年到乡镇公务员,从田间地头的“泥腿子”到乡村振兴的“领路人”,这位全省记一等功公务员,把30载光阴深深扎进农村的沃土,用实干在群众心中种出了一朵朵“幸福花”。
田埂上的“新农人”:让土地生金,带乡亲致富
“草比苗长得快时,每天早上七点到九点,他准蹲在地里。”跟着干活的村民都知道,杨治国对庄稼的上心,比对自家事儿还细。他抹了把额角的汗,眼里映着绿油油的苗:“引进原原种、搞连片种植,不是为了好看,是要让‘土疙瘩’真能变成‘金疙瘩’。”

这话没落空。他带着村民办起养殖合作社,推广饲草玉米新品种,农闲时请技术员来讲课,把村民的“零散打零工”变成“技能输出”——留守妇女付喜红最有体会:“从种到收跟着杨书记干,一天100元,看娃、挣钱两不耽误。”

如今,龙口村的特色种植从“小打小闹”成了“规模产业”,劳务输出从“盲目闯”变成“组团挣高薪”。杨治国的记事本上,“增收项”划掉一个又一个,新的“致富路”又添上一行行。“不是咱庄稼人没本事,是缺个带路人。”他常说,而他自己,就甘当这个踏破泥土的“领路者”。
心窝里的“自家人”:把村民当亲人,把村子当家
“杨书记是俺家的‘救命恩人’!”村民吴怀儿摸着新房的墙,声音发颤。当年他家土坯房漏雨,是杨治国带着村班子拉砖运料,赶在寒冬前盖起了暖房;儿子出殡那天,是他忙前忙后操持;小孙子突发癫痫,凌晨三点,又是他踩着泥水开车送医,车后座总备着的厚棉被,裹住了孩子也暖了一家人的心。

86岁的五保户崔锐锋和智力残疾的儿子一起生活,杨治国去马鹿镇办事,总会绕到他家:“油要菜籽油,面要精粉,您老牙口不好,这些得合胃口。”暴雨夜,妻子王慧珍总在门口留着灯,知道他准在村里疏通水路——“每条巷子他都用脚量过,哪块砖松了、哪截渠堵了,比自家灶台还熟。”

如今,吴怀儿的三个孙子见了他就扑上来喊“杨爸爸”,崔锐锋院里的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村民们说:“杨书记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党的好政策,就从他身上实实在在落到了咱心坎里。”

新时代的“赶路人”:带着村子发展,捧着经验奔向前
6月16日至26日,以“榜样领路 踔厉奋进”为主题的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走进兰州、天水、陇南、酒泉、嘉峪关。报告会上,杨治国细数几十年来和村民并肩奋斗的成果:养殖合作社年收益超30万元,马铃薯和饲草玉米连片成规模,农闲培训让村民练就“新本领”,红白理事会树起文明新风……桩桩件件贴着“民生”二字的实绩,赢得现场阵阵掌声。
“作为基层公务员,我要以先进为镜,带领群众抓实产业、建强乡村。”嘉峪关市新城镇党委书记胡景波的感慨,道出了许多听者的心声。报告会后,杨治国走进嘉峪关市文殊镇塔湾村,在村史馆里与当地干群聊起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的细节:“乡村振兴不是喊出来的,是一锄头一锄头刨出来的。”他的话像一粒种子,落在更多基层干部心里,催生出实干的新芽。

从田埂到会场,从“杨书记”到“杨爸爸”,杨治国的故事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他说:“咱是党员,根就得扎在群众中间;咱是干部,就得让村子富起来、美起来。”这朴素的话语,恰是一位基层共产党员最生动的写照——就像马铃薯的藤蔓,把党的温暖爬满关山脚下的每一寸土地,结出沉甸甸的幸福果实。
(新闻来源:张家川县融媒体中心 转载:马文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