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抓三促”行动开展以来,甘谷县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积极探索发展新模式、创新载体激活力,持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甘谷县大石镇坚持以“强保障、促振兴”为目标,抓班子促活力、抓党建促治理、抓产业促振兴,奏响乡村治理“和谐音”,打造乡村振兴“新模式”,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基层社会治理的“大石路径”。
抓班子,促干事创业激活力。立足支部新作为、党员发挥新作用、班子干事创业有活力,大石镇建立“村干部——村后备干部——优秀人才”培养链条,不断建强队伍,优化乡村振兴主力军结构。一是强化队伍建设,着力提升班子战斗力。采取“选、考、引、派”等办法,培养乡村好干部,实现党组织书记、村主任“一肩挑”22村,选聘大学生村文书25人,3名省聘专业化管理书记提拔到副科级领导岗位,进一步加强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凝聚乡村振兴发展合力,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生机活力。二是不断增强村党支部党员队伍乡村振兴责任感和使命感。结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宜居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积极开展“党员模范户”“党员先锋标兵”评比活动,形成农村党员“头雁效应”,有效发挥农村党员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先锋模范作用。李湾村尉军林同志荣获县级“优秀共产党员”,推选为市人大代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打通王川至李湾通村公路,硬化了村组巷道,完成村庄美化、亮化、绿化工程,村班子执行力、战斗力、公信力显著提升,李湾村被评为全县先进基层党组织。三是引进优秀人才,建强人才后备军。相比让异地人才“引进来”留下创业,能使本地人才在本土“走下去”干事更容易。全镇各村把排摸出镇域内走出去的不同领域优秀人才,作为重点对象列入人才库,将有意回乡创业的优秀青年企业家纳入村干部后备力量库,千方百计把他们“引”回家乡发展。赵武余就是引进留下来发展的优秀企业家之一,他发扬致富不忘桑梓,倾情回报家乡优良传统,在大石砖厂面临倒逼的情况下,通过自己努力,重新办起大石裕泰新能源环保砖厂。从最开始的一条车间,慢慢发展到现在年产近1.08亿块标砖、收益近4500余万元的乡镇明星企业,吸纳周边务工群众60余人,本地8辆运输车编入砖厂运输队,带动乡亲们在家门口就业,创收致富。
抓党建,促乡村治理提质效。紧扣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树立“干就干最好、争就争一流”工作理念,精心编制“作战图”,将重点工作具体化、责任化,推动各项重点工作高效率推进、高质量完成。一是坚持“六治融合”为牵引,“四抓两整治”为重点,对支部党员设岗定责。坚持年初承诺亮目标,年底践诺看成绩工作机制,相继建成马川、中庄、贯寺、李湾、大石5个党建示范点,打造安礼公路沿线党建引领发展示范带。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通过大石政务通、智慧党建云等平台,由科级领导带队,逐村征求各方意见建议,邀请每个村在群众中威望高、有公心的人参与《大石镇乡村振兴五年规划》制定工作,让群众多方参与镇域事务规划和管理工作。二是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服务队,制定村规民约,广泛开展“崇文重教”“邻里和睦”“孝老敬亲”“拥军爱军”为主题的“最美家庭”选树表彰活动,引导群众依法依规办事、破除成规陋习,村民精神风貌焕然一新。开展党组织示范共建,推行网格化管理,结合“结对关爱”行动,通过支部结对党员、网格长结对网格员、网格员结对群众,把全镇721名党员、215名村组干部、195名公益性岗位人员充实到网格管理队伍中,实现结对联户“不漏一户,不漏一人”。三是依托法治长廊教育引导广大村民学习法律知识,组建法律明白人志愿队,开展普法宣传、法律援助等志愿活动220余次。突出“丝路小镇、人文大石”主题,把乡村治理与人文大石建设结合起来,组织动员群众积极参与贯寺、牛川、马川等安礼公路沿线乡村示范带建设;充分挖掘各村独特人文资源,在25个行政村开展“红色文化”“孝贤文化”“农耕文化”“商贸振兴”“耕读传家”“诚信敬业”“民俗文化”等17个类型乡村治理示范村建设,走出一条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新路子。
抓产业,促乡村振兴谋发展。围绕资源禀赋和产业布局,确立“产业为本、生态为要、文化立镇、商贸活镇”总体思路,确定依托清溪河横贯全境、沿线土地平坦的优势,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一条;依托传统产业,创建“东椒西果”现代农业产业园两个;建设南北片区万亩产业基地两个;打造人文大石文化名片一张的“1221”重点工程,全力实现创建渭北山区乡村振兴示范镇奋斗目标。一是不断强化政策支持,打造河南、中庄、李湾、榆川等6个粮食生产示范点,整治撂荒地2200亩,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73441亩,有效解决群众种粮难、产业“散、小、弱”等问题,全力保障群众增收致富,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针对北山村青壮劳力大多外出务工,妇女随子女进城“陪读”,一些偏远田地无人耕种现状,通过争取高标准农田项目支持完成土地平整1100亩,依托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成立2支农机服务队,组织村组干部和公益性岗位,对全村300余亩撂荒地整治,招商引进甘肃腾九生态养殖有限公司,流转土地种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500余亩。二是以招引重点项目为推动转型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重点建设“东椒西果”两个产业园区,以贯寺椒之源现代农业产业园为龙头,建成集花椒新优品种培育种植、技术培训、冷储、深加工、营销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园区,占地1060亩;以王川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中心,建设新优果品发展示范产业园,占地1530亩,发展矮化密植苹果1200亩、大棚樱桃25亩,露天樱桃60亩,梅花鹿养殖场一处,鱼塘一处,辐射带动其他村建成1.8万亩苹果产业基地。马川村苏家川是最大的峡口平坦区,“三抓三促”行动开展以来,以“东椒西果”产业整体布局为牵引,以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为主体,在大石马川区域新建矮化密植苹果300亩。三是全力发展“小拳头”产业,把“庭院经济”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突破口,加大产业项目资金支持,在“独一份”“特别特”上做文章,“小拳头”产业遍地生花。精心打造地方特色品牌,扶持发展北山甘园香醋、马川老豆腐、苏家川油饼、王川麦秆画等一批特色优质农产品;采取现代活框养殖技术,在中庄、曲坪、武屲等村发展中蜂养殖产业,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曲坪村养蜂能手刘全武在自家麦场养殖土蜂120多箱,年生产土蜂蜜1500多斤,年收益16万元左右;2023年大像山旅游文化节期间,甘园香醋日销量3000斤以上,总收入达8万元左右。
(来源:甘谷县融媒体中心 转载:康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