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基层在这里延伸
——秦安县新农村建设呈现良好态势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是发展农村,而我们的现实是农村落后,经济发展缓慢。这就要求我们机关干部到基层去,围绕新农村建设,开展调查摸底、宣传发动、发现问题、解决矛盾,整体推进各项工作”。这是秦安县委书记陈天雄对千名机关下基层活动提出鲜明的观点。
10月19日,秦安县组织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全体领导、县人大、县政协主要领导和分管农业的领导、以及各乡镇党委书记、县直有关部门负责人等50多人,轻车减从,深入到17个乡镇的33个示范村和85户农户,通过听汇报、现场看、走访农户等方式,对今年8月份千名机关干部下基层活动中,开展的“三清三改四治一提高”(即清污泥、清垃圾、清路障,改厕、改圈、改灶、治脏、治乱、治愚、治随、提高农民素质)工作,进行全面的参观学习,观摩交流。所看之处,不论是村容村貌,还是家庭院落,都显得干净整洁,“三清三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方面示范村村级班子强、村风正,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普遍高。如王窑堡子村的支部书记对建设新农村热情很高,对本村的经济发展和特色产业了如指掌,对发展什么、怎么发展,如何争取项目等讲得津津有味;千户乡董山村支部书记,配合乡政府组织群众自筹资金砂化农路2公里;兴丰乡硬洼村支书一根钢钎、一辆架子车、一把铁锨,冒严寒,顶酷署,带领群众兴修致富路。

另一方面示范村特色产业优势明显。在检查中,各示范村的产业特色较为明显,发展思路也比较清晰。高山区主要以种植、养植和劳务输出为主导产业;浅山川道区以林果、养殖和劳务输出为主导产业。安伏乡水泉村1550亩耕地中,果椒面积达1300亩,形成了以苹果花椒的支柱产业、以豆腐加工和养殖为经营特色的发展格局。王甫乡杨崖村,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小麦、洋芋和油菜为主,粮食年产量达169吨;千户乡董山村以苹果花椒和劳务输出为主导产业,尤其在劳务输出上该村在兰州等地的就有62户121人,年劳务创收在65万元以上;西川镇李堡村果园面积达1328亩,占总耕地1612亩的82.3%,年果品产量达507吨。县委陈书记在检查中指出,高山区种植上要依靠科技,引进良种,建立基地,推广示范,养殖上要形成养牛还犊,滚动发展,扩大繁殖规模;果品经销上各部门要协调果品经纪人,解决果品包装无标识或标识不明显的问题,在果品包装箱上印制“中国·甘肃·秦安”的产地字样,政府会考虑每个纸箱补贴0.10元,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真正使秦安的林果产品“走出去”,创出品牌,打入国内外市场,提高秦安果品的知名度,增加果农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