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殡葬移风易俗 树立社会文明新风”典型经验案例展示(6)
——秦州区玉泉镇闫河村:红白理事会推动移风易俗 绘制文明乡村新图景
在天水市秦州区玉泉镇闫河村,一座青瓦白墙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既是村民议事论事的“文明会堂”,也是传承美德、涤荡陋习的“精神家园”。近年来,闫河村红白理事会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以“破陈规、树新风、育文明”为主线,将移风易俗融入基层治理,探索出一条“文明实践搭台、群众自治唱戏、文明乡风落地”的新路径,绘就了一幅生态美、民风淳、文化兴的乡村新画卷。
价值引领:让移风易俗“实”起来
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在闫河村移风易俗进程中扮演着“思想引擎”的角色。以实践站为圆心,构建起了“理论宣讲+文化浸润+志愿服务”的立体传播体系。理论宣讲聚共识。将拒绝高价彩礼、拒绝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等内容纳入“乡村夜话”“田间课堂”,邀请乡贤能人解读政策,用“大白话”讲透“大道理”。开展“反对高价彩礼,倡导婚丧新风”主题宣讲活动,让“厚养薄葬”理念深入人心。文化活动润民心。充分发挥农家书屋、乡村舞台等宣传文化阵地的作用。舞台上以幽默语言讽刺“厚葬薄养”陋习;书屋内以文明新风书籍引导村民自觉摒弃高价彩礼,倡导文明新风。志愿服务暖人心。“巾帼红娘”牵线不牵高价彩礼,红白理事会议出“文明公约”……闫河村以推动文明婚俗、文明殡葬为重点,不断破陈规、除陋习、树正气,逐步实现移风易俗常态化、婚丧事宜规范化、乡风民风文明化。
理事破题:让移风易俗“活”起来
红白理事会作为实践站的“末梢神经”,将文明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实现从“被动改”到“主动变”的突破。制度立规明导向。理事会通过修订《村规民约》,把反对高价彩礼推动移风易俗作为评选表彰先进的重要条件,树立一批婚事新办、厚养薄葬先进榜样,强化示范村引导工作。党员示范做标杆。理事会设立“党员先锋岗”,45名党员每人结对联系10户群众,带头签订《拒绝高价彩礼承诺书》。在治理高价彩礼、推动移风易俗专项行动中发挥“头雁效应”,积极引导家庭成员、直系亲属自觉抵制高价彩礼、反对陈规陋习。
文明塑形:让文明乡村“美”起来
当文明实践的“软实力”遇上红白理事会的“硬举措”,闫河村的蜕变肉眼可见:实践站公示栏的“红黑榜”成了村民关注的焦点——孝老爱亲的“红榜”人物受到褒奖,大操大办的“黑榜”案例引发反思。全村矛盾纠纷同比下降40%,“有事儿找理事会、有难找实践站”成为村民共识。从“送文明”到“种文明”,经过闫河村红白理事会的不懈努力,闫河村在红白事上发生了巨大转变。白事上,摒弃铺张浪费,以一碗饱含温情的烩菜凝聚哀思;红事时,打破天价彩礼陋习,将彩礼降至8.8万以下,让婚姻回归情感本质。这些改变不仅减轻了村民的经济负担,更重塑了淳朴乡风。文明新风已扎根乡土,成为闫河村的精神底色。
从“比排场”到“比文明”,从“送文明”到“种文明”,从“单兵突进”到“全域提升”,闫河村的探索揭示了一个朴素真理:乡村文明建设,既要靠实践站的价值引领“铸魂”,也要靠红白理事会的机制创新“塑形”。当文明成为乡土的“精神底色”,当新风成为村民的“生活习惯”,一幅产业兴、生态美、乡风淳的乡村振兴画卷,正以文明为笔,在闫河村的土地上徐徐铺展。